"冬至大如年",每到冬至日,就會想起香噴噴的餃子。
據說冬至吃餃子是不忘"醫圣"張仲景的"祛寒嬌耳湯"之恩。一年冬天,張仲景看到白河兩岸鄉親,有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,于是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切碎做成餡,用面把餡包在里面,成耳朵樣子,稱之為"嬌耳",煮熟后,分給鄉親們,人們吃了"嬌耳",喝了湯,渾身暖和,兩耳發熱,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。
“冬至到,吃水餃”現在已成了家鄉的一種習俗。每年冬至,我們家人都會圍在一起包餃子,一起吃餃子。
父親負責洗菜、剁肉、和面,母親負責切菜、調餡。準備工作做好后,家人們圍在餐桌前,母親把和好的面團,揉成一指半粗的長面條,再切成核桃大小的小面團,拿起搟面杖,由小面團中心向外搟,一氣呵成搟成一張圓形的餃子皮,很快就搟了厚厚一沓。
父親和母親都是包餃子的行家,拿起餃子皮,用筷子夾起餡放在餃子皮中央,然后把餃子皮對折、拎中間、細細折疊,很快就給餃子穿上了好看的花裙邊。
母親用大鍋燒水,把包好的餃子下進鍋里,不一會,餃子就開始在熱水里翻滾,像一個個銀元寶在水里跳躍。
我在旁邊不停的問:“媽媽,餃子煮好了嗎?”。
“馬上就好”,母親笑著回答。
煮好的餃子,金銀剔透,香味四溢,讓人垂涎欲滴。母親先給我撈一個,我迫不及待的咬上去,那味道頓時在嘴里化開,美味極了。
母親有個習慣,每次在其中一個餃子里放一枚硬幣,誰吃到硬幣,第二年就會幸運一年,我每年都能吃到硬幣。
如今,每逢冬至,我們一家人再圍在一起包餃子時,我也會在其中一個餃子里放一枚硬幣,當我孩子吃到硬幣,我就會告訴他:明年你會幸運一年,孩子眨眨眼睛說:“為什么,每年總是我吃到幸運幣呢?”。
父親、母親、妻子和我互相對視一下,然后笑著異口同聲說:因為你是我們的幸運星啊。(創新研究院 黃晶)